close
明代散文家﹐字熙甫﹐號項脊生。崑山(今屬江蘇)人。9歲能屬文﹐後以同邑人魏校為師﹐通經史﹐善故。嘉靖十九年(1540)中舉人。其後二十餘年﹐八次會試不第。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﹐讀書講學﹐生徒常達數十百人﹐被稱為震川先生。嘉靖四十四年始中進士﹐授長興知縣。因採用古教化法治民﹐聽訟時引婦女兒童圍觀﹐用吳語斷案。以抗拒上司命令﹐被迫離職﹐轉為順德府通判﹐管理馬政。後為南京太僕寺丞﹐參與撰修《世宗實錄》﹐以勞瘁致疾﹐卒於南京。
明代中葉﹐文壇上出現了前﹑後七子的復古運動﹐對掃除台閣體的文風有一定作用。但至嘉靖年間﹐已流為盲目尊古傾向。王慎中﹑茅坤﹑唐順之等人起而抵制﹐提倡唐宋古文﹐被稱為唐宋派﹐其魁首實為歸有光。時王世貞為文壇宗師﹐聲勢赫﹐歸有光貶斥說:“蓋今世之所謂文者﹐難言矣。未始為古人之學﹐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﹐爭附和之﹐以抵排前人”﹐“至於宋元諸名家﹐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﹐而世直以蚍蜉撼之﹐可悲也”(《項思堯文集序》)。在詩論上﹐他也批判復古傾向說:“今世乃惟追章琢句﹐模擬剽竊﹐淫哇浮艷之為工﹐而不知其所為。”反之﹐他認為那種“率口而言﹐多民俗歌謠﹐憫時懮世之語﹐蓋大雅君子之所不廢者”(《沈次谷先生詩序》)。他的基本觀點是﹕以《史記》為代表的秦漢文章雖好﹐但唐宋間名文未嘗不佳﹐前﹑後七子標榜“文必秦漢﹐詩必盛唐”﹐實則泥古成風﹐走入歧途。他主張“變秦漢為歐曾”﹐屬文時應“出於意之所誠”……非特求繪藻之工為文章。纚纚然觀美矜炫於世而已”(《答俞質甫書》)。當時﹐王世貞聽到他批評自己“妄庸”後說:“妄則有之﹐庸則未敢聞命。”但到了晚年﹐王世貞也感到自己雕飾過甚﹐不及歸有光恬適自然。在《歸太僕讚序》中說:“先生於古文辭……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﹐超然當名家矣。”還有人把歸有光與歐陽修比較﹐推崇他為明代第一散文家。直到清代。方苞﹑姚鼐等人﹐也對歸有光交口稱讚。
歸有光反對擬古﹐多從形式著眼﹐並未達到內容上的真正革新。他的作品以散文為主﹐十之八九為經解﹑題跋﹑議論﹑贈序﹑壽序﹑墓誌﹑碑銘﹑祭文﹑行狀以及制義之作﹐其中有些作品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不滿﹐有些作品表現出對人民的同情﹐但也有不少作品內容空洞﹐思想陳腐。在若干記敘﹑抒情散文中﹐能做到“無意於感人﹐而歡愉慘惻之思﹐溢於言語之外”(王錫爵《歸公墓誌銘》)。其藝術特色是﹕即事抒情﹐真切感人。如代表作《項脊軒誌》﹐以“百年老屋”項脊軒的幾經興廢﹐穿插了對祖母﹑母親﹑妻子的回憶﹐並抒發了人亡物在﹑世事滄桑的感觸。所回憶者人各一事﹐均屬家庭瑣事﹐但極富有人情味。注重細節﹐刻繪生動。如《項脊軒誌》寫景﹐發揚了唐宋文的優良傳統﹐確非前後七子所及。篇幅短小﹐言簡意賅。他的散文名作﹐如《項脊軒誌》﹑《先妣事略》﹑《思子亭記》﹑《女二二壙誌》等﹐均未超過千字。《寒花葬誌》為悼念夭殤小婢而作﹐全文共112字﹐但以兩個細節勾勒婢女形像﹐寫出庭闈人情﹐極為凝煉。結構精巧﹐波折多變。如《寶界山居記》由太湖風景寫到寶界山居﹐又對比唐代王維之輞川別墅﹐並對王維發了議論。《菊窗記》﹐從洪氏之居的地勢﹑風景寫到古人仲長統與陶淵明﹐夾敘夾議﹐跌宕多姿。
歸氏散文多寫身邊瑣事﹐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社會矛盾。但他在《備倭事略》﹑《崑山縣倭寇始末書》﹑《蠲貸呈子》等文中﹐刻畫了倭寇人侵後崑山一帶“屋廬皆已焚燬﹐貲聚皆已罄竭﹐父母妻子半被屠刳﹐村落之間哭聲相聞”的慘狀。在《書張貞女死事》﹑《張貞女獄事》文中﹐揭露了惡霸橫行﹑吏治腐敗的現實。在《送恤刑會審獄囚文冊揭貼》﹑《九縣告示》﹑《乞休申文》等文中﹐表達了自己為民請命的心懷。在《可茶小傳》﹑《鹿野翁傳》等傳記文裡﹐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像。在《己未會試雜記》﹑《壬戌紀行》等紀行文中﹐記載了當時一些民情世態﹐這些作品﹐也還具有一定社會意義。
歸有光死後﹐其子子寧曾輯其部分遺文﹐刻於崑山﹐詞句多有改竄﹐其孫昌世與錢謙益遍搜遺文﹐細加校勘﹐編為文集40卷﹐未能全刻。清康熙年間﹐曾孫歸莊又增益部分遺文﹐經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《震川先生全集》﹐正集30卷﹑別集10卷﹐共40卷。內收各種體裁之散文 774篇﹑詩歌113首。今通行本為四部叢刊本《震川先生集》共40卷﹐係據明常熟刊本影印。
明代中葉﹐文壇上出現了前﹑後七子的復古運動﹐對掃除台閣體的文風有一定作用。但至嘉靖年間﹐已流為盲目尊古傾向。王慎中﹑茅坤﹑唐順之等人起而抵制﹐提倡唐宋古文﹐被稱為唐宋派﹐其魁首實為歸有光。時王世貞為文壇宗師﹐聲勢赫﹐歸有光貶斥說:“蓋今世之所謂文者﹐難言矣。未始為古人之學﹐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﹐爭附和之﹐以抵排前人”﹐“至於宋元諸名家﹐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﹐而世直以蚍蜉撼之﹐可悲也”(《項思堯文集序》)。在詩論上﹐他也批判復古傾向說:“今世乃惟追章琢句﹐模擬剽竊﹐淫哇浮艷之為工﹐而不知其所為。”反之﹐他認為那種“率口而言﹐多民俗歌謠﹐憫時懮世之語﹐蓋大雅君子之所不廢者”(《沈次谷先生詩序》)。他的基本觀點是﹕以《史記》為代表的秦漢文章雖好﹐但唐宋間名文未嘗不佳﹐前﹑後七子標榜“文必秦漢﹐詩必盛唐”﹐實則泥古成風﹐走入歧途。他主張“變秦漢為歐曾”﹐屬文時應“出於意之所誠”……非特求繪藻之工為文章。纚纚然觀美矜炫於世而已”(《答俞質甫書》)。當時﹐王世貞聽到他批評自己“妄庸”後說:“妄則有之﹐庸則未敢聞命。”但到了晚年﹐王世貞也感到自己雕飾過甚﹐不及歸有光恬適自然。在《歸太僕讚序》中說:“先生於古文辭……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﹐超然當名家矣。”還有人把歸有光與歐陽修比較﹐推崇他為明代第一散文家。直到清代。方苞﹑姚鼐等人﹐也對歸有光交口稱讚。
歸有光反對擬古﹐多從形式著眼﹐並未達到內容上的真正革新。他的作品以散文為主﹐十之八九為經解﹑題跋﹑議論﹑贈序﹑壽序﹑墓誌﹑碑銘﹑祭文﹑行狀以及制義之作﹐其中有些作品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不滿﹐有些作品表現出對人民的同情﹐但也有不少作品內容空洞﹐思想陳腐。在若干記敘﹑抒情散文中﹐能做到“無意於感人﹐而歡愉慘惻之思﹐溢於言語之外”(王錫爵《歸公墓誌銘》)。其藝術特色是﹕即事抒情﹐真切感人。如代表作《項脊軒誌》﹐以“百年老屋”項脊軒的幾經興廢﹐穿插了對祖母﹑母親﹑妻子的回憶﹐並抒發了人亡物在﹑世事滄桑的感觸。所回憶者人各一事﹐均屬家庭瑣事﹐但極富有人情味。注重細節﹐刻繪生動。如《項脊軒誌》寫景﹐發揚了唐宋文的優良傳統﹐確非前後七子所及。篇幅短小﹐言簡意賅。他的散文名作﹐如《項脊軒誌》﹑《先妣事略》﹑《思子亭記》﹑《女二二壙誌》等﹐均未超過千字。《寒花葬誌》為悼念夭殤小婢而作﹐全文共112字﹐但以兩個細節勾勒婢女形像﹐寫出庭闈人情﹐極為凝煉。結構精巧﹐波折多變。如《寶界山居記》由太湖風景寫到寶界山居﹐又對比唐代王維之輞川別墅﹐並對王維發了議論。《菊窗記》﹐從洪氏之居的地勢﹑風景寫到古人仲長統與陶淵明﹐夾敘夾議﹐跌宕多姿。
歸氏散文多寫身邊瑣事﹐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社會矛盾。但他在《備倭事略》﹑《崑山縣倭寇始末書》﹑《蠲貸呈子》等文中﹐刻畫了倭寇人侵後崑山一帶“屋廬皆已焚燬﹐貲聚皆已罄竭﹐父母妻子半被屠刳﹐村落之間哭聲相聞”的慘狀。在《書張貞女死事》﹑《張貞女獄事》文中﹐揭露了惡霸橫行﹑吏治腐敗的現實。在《送恤刑會審獄囚文冊揭貼》﹑《九縣告示》﹑《乞休申文》等文中﹐表達了自己為民請命的心懷。在《可茶小傳》﹑《鹿野翁傳》等傳記文裡﹐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像。在《己未會試雜記》﹑《壬戌紀行》等紀行文中﹐記載了當時一些民情世態﹐這些作品﹐也還具有一定社會意義。
歸有光死後﹐其子子寧曾輯其部分遺文﹐刻於崑山﹐詞句多有改竄﹐其孫昌世與錢謙益遍搜遺文﹐細加校勘﹐編為文集40卷﹐未能全刻。清康熙年間﹐曾孫歸莊又增益部分遺文﹐經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《震川先生全集》﹐正集30卷﹑別集10卷﹐共40卷。內收各種體裁之散文 774篇﹑詩歌113首。今通行本為四部叢刊本《震川先生集》共40卷﹐係據明常熟刊本影印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